找到相关内容1026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语》全译:季氏篇第十六

    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佚名

    |《论语》全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1014272052.html
  • 公共宗教:中国宗教的传统形态

    上就是以“天命”崇拜、祖宗崇拜、圣人崇拜为中心内容的宗教意识及其表现形式。在其宗教文化体系方面,它也许与中国儒教的联系最为密切,甚至是中国儒教体系之中的基本内涵。然而,它仿佛具有国家宗教形式,并依托于国家权力,却以一种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命”为终极关怀的宗教教化或宗教体验,渗透在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其他宗教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人、中国社会表达宗教的基本形式。它落实在权力秩序、社会结构层面,同时...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2067439.html
  • 身心性命之学

    的。其学理之代表,在中国则孔教──孔教虽溯於业命,但付之莫知其所以然之天命,而唯专事于身世也──,在近世则各种科学皆是。万物万性,所谓自然之科学也;万事万理,所谓精神之科学也。其所托之哲理:一、意境...生谬执,若天命、天数等,创造主宰天地人物之天神等、冥性等──若老子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等──、神我等宇宙终极实体之盲意志等等。盖业命为各个生命之根,亦为宇宙生命之原故也。余...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0839438.html
  • 儒佛之际与宋初性无善恶说

    中庸》的资源受到重视,“人生而静”和“天命之谓性”开始结合,先天本性无善恶为学者所接受,并由此展开了儒家的“复性”之路。性无善恶的思考开始于佛教,从惠能到延寿,明确提出了“性无善恶,能生善恶”之说,使...提供如何会有性三品出现的理论根源,即没有能提高到“本源”亦即本体的水平。而且,这里所隐含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就是;凡儒家学者都公认人性来源于天赋的前提,所谓“天命之谓性”也。但如果从天命、天道而来的人性...

    向世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452017.html
  • 镶嵌型的宗教—社会关系——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实际上也是对权力的研究,是对于精神权与世俗权关系的研究。换句话说,精神权与世俗权的世间表达方法,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  如传统中国儒家那样,天命信仰及其把握的基础在于世俗的权力,天命的接受与改变也是一种世俗权力。这种权力,非一般人所能获得,而天命信仰却可以是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能够产生的精神要求。这就凸现了天命信仰之权力内涵,其天子的天命信仰可以通过权力秩序的要求而体现为公共的宗教形式,私人...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0055478.html
  • 佛教因果报应论及其文化内涵

    轮回。由于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论相融通,与儒家伦理相协调,因而更具中国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因果律的普遍性。佛教认为,世间生命并非一世而终,生命...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律支配,即使是具有各种神通的佛、菩萨,也要遵循因果律(参见方立天著《佛教哲学》)。    二是肯定人对于报应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念以及道教因果报应论认为,天命或天神赏善罚恶,受报的...

    陈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2156430.html
  • 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

    如果按照元气说,从无有知觉、思虑的元气中产生万物、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按鬼神说,人死而为鬼神,此亦错误,人死是要轮回六道的世界的。最后,按照天命说,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则一切责任皆归于天命。这也是错误的。宗密的结论是:儒道二教之徒仅立足于现世而说人生的根本,是不能究明人之根源的。  四、佛教诸宗及对它们的批判  宗密的《原人论》的为根本。由此阿赖耶识变现而造成身体和客观世界...

    [日]镰田茂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0662167.html
  • 佛教因果理论及其当代伦理价值

    对于报应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念以及道教因果报应论认为,天命或天神赏善罚恶,受报的主体是造业者的子孙,造业和受报的主体被分开了。而佛教因果理论则强调人的思想行为对于果报的决定作用,把受报的主体规定为...选择负责,人的一切境遇、命运都取决于自身的思想行为。贫富寿夭人生境况,既非神灵的主宰,也非天命的安排。自己所作业因,无论为善为恶,都由自己受报。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果报应只...

    朱 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84963391.html
  • 人生的价值

    价值。我们就成了井底之蛙,狭隘的人生观念,就是这口水井。 对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行探索,从古到今,很多哲人因此而产生。 儒家的圣人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的书是竹木简,在竹片、木片上写字,用牛皮绳来穿成一卷卷的。孔子读《易》,牛皮绳被翻断三次,叫“韦绝三篇”,可见其用功之勤。他学了《易》以后就“知天命”,也就是说明白了因果缘起的道理。对命理的来龙去脉有...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70975306.html
  • 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

    ;更达于造化之原,表现出对“天命”或“上帝”的崇敬。[[39]]   超越的信心则来自于人性中愤悱向上的好善恶恶之性情。唐君毅说:   此所说之好善恶恶之情,乃以恶恶成其好善,亦以好善成其恶恶之情...实现的罪恶。[[41]]这是一套具有深刻内涵的儒家性情之教。   儒家性情之教有其天人合一的理想。然而“天命”与“人性”之间究竟存在著怎样的关系?“天命”在唐君毅的理解之下具有两个意义:即超越的“天命...

    陈振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1475777110.html